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3+2
人才培养

(3+2中高职对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建设和城乡社区发展需要,掌握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必备的理论、政策法规、工作规程、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具备社区事务受理、宣传推广、项目管理、危机处置、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在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领域从事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规格

(一)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身心素质

1)勇于挑战、乐观向上,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心理及人格。

(2)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3.职业素养

(1)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具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2)以人为本,具备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慈善精神,认同社会工作价值观,恪守职业伦理准则。

(3)具备实事求是、科学调研和不懈探究的精神;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知识

1.通用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2)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

(3)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2.专业知识

(1)社区发展、基层治理、公益慈善领域的专业知识。

(2)掌握社区事务受理、会议管理、公共关系。

(3)掌握社会救助、社区政策法规、弱势群体保护、基层矛盾调解等法律法规知识。

(4)掌握开展社区问题需求分析、服务对象需求评估的社会调查研究的知识和方法。

(5)掌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一般方法、流程与工作技巧;掌握社会服务项目策划、执行与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三)能力

1.专业能力

(1)专业调研能力:具有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社区问题及需求调研,进行数据收集、分析、评估及应用的能力。

(2)政策咨询能力:具有开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弱势群体保护领域的政策法规咨询与服务的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承担、动员社会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服务活动相关工作,并对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2.方法能力

1)专业服务能力:具有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专业方法的能力。

(2)策划实施能力:具有社会服务活动策划、组织实施、评估的能力;具有社会服务项目设计、执行、管理和评估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沟通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与各方沟通协调、整合资源以及矛盾调处、危机处理能力。

(2)问题解决能力: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及要求

公共基础课程

1.思想道德与法治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内容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2.国家安全教育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全面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领导,增强国家意识,强化政治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是讲授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以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不断拓展的新型领域安全。

3.心理素质训练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的发生,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提升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具体包括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压力应对、人格发展等。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心理剧展演等教学方法。

4.形势与政策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主要内容是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及其热点难点问题。

5.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帮助学生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和发展能力。课程主要讲授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信息检索、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等内容。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形式。

6.大学语文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和各种综合素质, 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在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本课程重在选取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供学生学习和欣赏,并兼顾写作知识和方法指导,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增强素质、陶冶情操,更好的培养文学趣味和欣赏水平,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7.军事理论课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国防观念,培养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加强组织纪律性,从而适应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主要内容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进行国防知识、军事思想、军事形势及战略战术等知识的学习。教学方法是线上学习和线下指导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8.军事技能训练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军事技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合作应战能力、战略防御能力和野战生存能力,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身心素质。主要内容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队列训练;单兵战术基础训练等。教学方式以训练场实地讲授为主,采用部队教员示范和实际训练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9.专业认知和职业素养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提升专业认同感,明确专业内涵及目标,增强专业学习的动力。主要内容分为专业认知和职业素养两个模块。专业认知模块的主要内容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介绍、本专业主要教学资源介绍、学习方法指导、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分析等。职业素养模块围绕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行为习惯等核心内容展开。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等。

10.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从容应对就业竞争,确立职业目标,合理规划学业,为职场成功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的主要内容有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职业生涯目标等。就业指导模块的主要内容有就业能力提升、求职准备与策略、求职心理调适与就业权益、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等。教学方法有线上线下相结合、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11.基础英语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主”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主要内容是结合职场环境和实际生活需要,讲授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训练。该课程以听说训练为主,综合运用情景模拟、英语演讲、英语情景剧展演等多种教学方法。

12.体育

《体育》是本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旨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发展耐力、力量、速度、灵敏、协调、平衡等身体基本素质,改善心血管系统和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该课程是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国家相关体育的法律法规,进行科学、系统地身体素质训练,学习田径、体适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拓展训练等运动技能,辅以理论讲解、示范演练。

13.劳动教育

该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劳动实践课程。该课程以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围绕绿色校园创建、校园环境维护、农作物种植等方面开展。通过本课程的操作性学习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确把握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素养。主要内容是讲授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与实践贡献、方法论和历史地位,帮助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时代问题、筑牢信仰之基、汲取奋进力量。

15.创新创业实务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其创新创业知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教学内容以“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方法学习——创业基础实践”为主线,逐级建立由创新到创业的科学实践体系。以典型案例为依托,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体,采用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16.法律素养与实务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基本的法律实务能力,使学生提升法律素养。本课程主要讲授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基本法律素养、一般法律问题处理的能力、方法。本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穿插真实法律事件、微资料、思考题、实训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特色鲜明,实用性强。

17.人工智能导论B

该课程为公共限选课。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应用,拓展知识和技能范围,涵盖人工智能核心概念和典型应用。通过学习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学生将获得对人工智能的深入理解,并能够应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人工智能基础。

选修课程

1.公共限选课

(1)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知识。主要内容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科学方法、实践要求。该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适当引入真实法治案例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

(2)改革开放史

该课程为公共限选课。课程主要讲授改革开放从启动到发展历程的主流和本质,使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珍惜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

2.专业限选课

(1)组织行为理论与实务

该课程为本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对之进行预测、引导与控制,以便科学发挥组织作用;了解组织如何制约个人以及个人如何影响组织,完善组织的管理;培养学生结合管理工作实际,不断增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组织中的多元个体、社会认知与行为、需求与激励、态度与工作满意、群体行为等。该课程为以理论讲授为主,配合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学习、锻炼思维能力,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开展教学。

(2)历奇辅导

该课程为本专业限选课。课程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通过使学生经历新奇有趣的素质拓展活动,辅导学生加强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而学以致用,掌握活动辅导技巧,策划设计服务他人多元需求的趣味浓厚、寓教于乐的素质拓展活动,与参与者共同成长。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合作意识,熟练掌握撰写历奇活动策划方案和带领活动历程的工作技巧,与活动参与者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辅导参与者分享当前活动体验,交流心得体会,总结经历收获,成长个人能力。本课程的开设在小组工作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后再进行学习。历奇辅导作为拓展课程可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储备,为学生走向实践岗位提供能力支持。

3.公共选修课

1)听英文歌练口语

本课程为本专业公共选修课程,没有专业限制,只要对英文口语感兴趣的学生均可选修。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积累地道的英文口语表达,增强英语交际能力,通过任务式课堂训练、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多媒体辅助下广泛开展相关技能训练,提升就业竞争力。教学着重于实际操作,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仿真模拟训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熟悉口语句法以及口语表达方式。在完成课程后,该水平的学习者能够应用地道英语句法和表达方式进行英文表达。

实践教学环节

1.认识实习

该环节为实践环节,主要通过专业教师讲解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带领学生参观校企合作基地、行业专家进校宣讲、社区志愿服务等形式展开,使学生熟悉行业现状、职场环境、就业岗位、工作内容、人才需求,明确未来努力方向。学生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社会组织的相关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性岗位实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在指导教师带领下,介入真实的社会服务项目,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学习职场工作规范。主要通过参观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短期实践锻炼、讲练结合等形式进行。

2.岗位实习

该环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五学期前九周为岗前综合实训,通过岗前综合培训包课程,以实践教学和学生模拟实训为主,围绕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所需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顶岗实习阶段的独立工作,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第二阶段为顶岗实习期,学生完成岗前综合实训之后到毕业前,主要通过召开毕业顶岗实习双选会,为学生推荐顶岗实习单位,使学生在校内外指导教师带领下,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逐步实现独立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目的。顶岗实习是学生从在校学生到职场人的关键过渡期,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职场行为规范、熟悉岗位工作内容、掌握岗位工作本领,为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3.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为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完成的环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借鉴第一课堂育人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优势特点, 依托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志愿公益五大课程模块,帮助学生建立“专业+专长+综合素质”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习和各类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不含公共课),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在80%以上,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专任教师队伍在职称、年龄等方面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业素质

本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社会学、社会工作、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学期安排一定数量的老师参与行业顶岗实践锻炼。

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专业使命感,能够较好地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有较强的社区工作实践经验,在国内社区工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较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带领专业建设团队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3.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队伍由政府主管领导、行业专家、基层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及物业管理工作者构成,在层次结构上体现不同管理层面特点。兼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行业相关专业技术资格;企业兼职教师要求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两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验;或担任单位中层管理及以上职务,能承担课程与实训教学、实习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光线照明亮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训室具有专业实训教学必备的硬件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移动白板、可活动的桌椅、计算机设备;同时安装数据分析软件、个案工作技巧、小组工作技巧、社区工作技巧实训软件,以及能满足社区管理与服务实训情境教学需求,能够实现社区事务受理、社区活动模拟训练等实训功能。

3.校外实训基地

选择能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开展校社合作,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的实施。合作方能提供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岗位,企业(机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等。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习规章制度齐全。有能力承担部分实训项目,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提供较好的软硬件条件。目前已经签订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北京市大兴区民政局、大兴区所属20个镇街(社区/村)、北京市朝阳区四海归巢社会工作事务、北京丰台中鼎社会工作事务所、北京市石景山乐龄社会工作事务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立德社会工作事务所、北京市大兴区众合社会工作事务所、北京融创服务有限公司、北京第一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等有关要求,优先选用高职教育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教育部或行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以及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教材。学校应建立有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加的教材评议选用机制,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鼓励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

2.图书文献配备

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53.68万册,能满足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参考、借阅。

3.数字资源配置

数字资源容量累计867T,包含电子图书146.9万册、电子期刊65.3万册、学位论文807.5万册、音视频累计时长29万小时。资源全面覆盖了各专业课程,形成了对学院教学和科研的有力文献保障。

资源全面覆盖了各专业课程,形成了对学院教学和科研的有力文献保障。专业建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作为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包括视频、微课、动画、课件、试题、案例等各类专业资源,为校内外专业学习者提供丰富资源保障。

(四)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为本、能力为本、服务学习理念,重视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教学方法上多采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重构师生关系结构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如下方法开展教学:理论讲授、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项目驱动、服务学习、讨论式学习、现场实地教学等。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微课),充分利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资源库各类教学资源,建立课程学习平台、网站、微信群、QQ群等;也可按教学内容,编写制作一些教学案例、试题库、技能题库等,供学生学习和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五)学习评价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内容多元。

1.学习成绩评价。按照《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考核类别分为考试、考查两种,均以百分制记分。考试形式分为口试、笔试或开卷与闭卷等。考查形式分笔试、演讲、调研、报告等。成绩考核与升、留、降级紧密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分析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及成绩分布曲线,对超过警告线的学生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以利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学习效果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过程考核,实现评价内容多元。教师可采用平时的过程性评价(如项目作业、期中考试、考勤和学习表现等)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尝试运用增值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并注重及时反馈和调整,提高学生学习的时效性。

3.学生实习环节评价。注重校企双方的综合考评,实现评价主体多元,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企业(校外指导教师)对其实际工作态度、表现、能力的综合评价为主,结合校内指导教师评价,给出科学合理成绩,提升实习效果。

(六)质量保障

1.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专业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学院相关文件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对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与专业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审议、修订、更新。

2.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构建基于学生社区工作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业评价制度,实现校内外多元主体评价,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提升。

3.教学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开展学期教学检查工作,规范教学秩序,严格教学纪律,保障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与标准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教学督导体系,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全面了解和督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及教学保障情况,并及时有关职能部门和任课教师反馈信息、提出建议,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教科研工作机制:加强教研室教研教改活动,及时贯彻落实学院教育教学有关要求,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加强专业整改,通过面向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专业调研,科学分析形成诊断报告,不断发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矛盾和问题,着力整改,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5.社会评价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行业评议和社会评教机制、毕业生跟踪机制,充分利用监控、反馈、评价等得到的信息,认真分析,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建设,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要求

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美、劳达到毕业要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