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 三年制
人才培养

2020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一) 专业名称:社区管理与服务(社区与慈善组织管理)

(二) 专业代码:690104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修业年限

(一) 入学要求: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二) 基本修业年限:3年

三、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所属专业

类(代码)

对应行业(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

职业技能证书举例

公共管理与服务

69

公共事业类

6901

社会工作

85

社会工作者

2-07-09-01

1.社区公共服务

2.社区公益事业开展

3.社区便民利民服务

4.社区党务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职业技能证书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首都基层社会治理,适应首都城乡社区发展需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掌握社区服务必备的理论、政策法规、工作规程、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等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社区事务受理、宣传推广、项目管理、危机处置、公益服务等社区治理和社区营造领域的实务能力,心理素质过硬且具有慈善助人的公益职业道德精神和专业素养能够从事一线社区服务、基层治理及社区营造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能力、知识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一) 素质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纪守法、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具备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3.具有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意识和公益慈善精神,认同及恪守社会工作价值观及职业伦理道

德准则,履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道行为规范,具有以人为本、为民解困和公共服务意识。

4.具备实事求是、科学调研和不懈探究的精神;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勇于挑战、乐观向上,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二) 知识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知识。

2.掌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伦理的知识。

3.掌握社区事务受理、文案撰写、会议管理、媒介推广、公共关系、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的知识、方法和技巧。

4.掌握社会救助、社区政策法规、弱势群体保护、人民调解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5.掌握开展社区问题需求分析、服务对象需求评估的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6.掌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一般方法、工作流程与工作技巧;掌握社会服务项目策划、执行与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7. 掌握社区治理、社区营造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熟悉公益慈善、志愿服务领域的一般知识。

(三)能力

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开展问题及需求调查研究,进行数据收集、分析、评估及应用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与各方沟通协调、整合资源以及矛盾调处、危机处理能力。

3.乐于且善于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具备与各类服务对象建立并维持良好专业关系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自我心理调适及维护能力。

4.具有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专业方法的能力。

5.具有开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弱势群体保护领域的政策法规咨询与服务的能力。

6.具有承担、动员社会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服务活动相关工作,并对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7.具有社区营造、社会服务活动策划、组织实施、评估的能力;具有社会服务项目设计、执行、管理和评估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程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素养。主要内容是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该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课内外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内容是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教育。该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小组讨论、课堂演讲、主题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3.形势与政策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责任感。主要内容是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该课程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4.大学语文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赏析和语言文字应用等。该课程以讲授法为主,综合运用精讲、泛读、多媒体教学、朗诵大赛、诗词大会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5.基础英语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主”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主要内容是结合职场环境和实际生活需要,讲授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训练。该课程以听说训练为主,综合运用情景模拟、英语演讲、英语情景剧展演等多种教学方法。 6.计算机应用基础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应用Office等应用软件解决办公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是了解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rnet应用;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满足本专业对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需要,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以技能训练为主。

7.体育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旨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发展耐力、力量、速度,改善心血管系统和身体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课程内容是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学习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跆拳道、素质拓展等运动技巧。教学方法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辅以理论讲解、示范演练等方法。

8.军事理论课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国防观念,培养国家安全意识,提高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加强组织纪律性,从而适应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主要内容是以国防教育为主线,进行国防知识、军事思想、军事形势及战略战术等知识的学习。教学方法是线上学习和线下指导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9.军事技能训练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军事技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合作应战能力、战略防御能力和野战生存能力,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身心素质。主要内容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队列训练;单兵战术基础训练等。教学方式以训练场实地讲授为主,采用部队教员示范和实际训练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10.心理素质训练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的发生,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具体包括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压力应对、人格发展等。该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心理剧展演等教学方法。

11.专业认知和职业素养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提升专业认同感,明确专业内涵及目标,为其专业能力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主要内容分为专业认知和职业素养两个模块。专业认知模块的主要内容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介绍、学院概况及本专业主要教学资源介绍、学习方法指导、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分析等。职业素养模块围绕以下三个核心内容展开:

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等。

12.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从容应对就业竞争,确立职业目标,合理规划学业,为职场成功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个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的主要内容有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职业生涯目标等。就业指导模块的主要内容有就业能力提升、求职准备与策略、求职心理调适与就业权益、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等。教学方法有线上线下相结合、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13.创新创业实务

该课程为本专业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本课程采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14.公益劳动

该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劳动实践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操作性学习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

握公益劳动知识与公益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提高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该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辅以课内外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

(二)专业(技能)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1) 社会学

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社会知识,掌握社会学基本理论,加深对社会现象的新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研究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社区工作、社会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化与社会互动,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社区与城镇化,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制度与制度建设,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开展教学。

(2) 社会工作概论

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社会工作这个学科,使学生对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方法、体系有一个整体性、基本性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工作概论是专业社会工作课程的先导课,是今后学习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课程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功能、哲学基础和价值体系、社会工作三大直接工作方法的一般概念和内容、社会工作间接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工作督导等内容。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知识讲授、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开展教学。

(3) 社会心理学

本课程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性技术和方法,学会从社会、文化和人际互动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前导课程的《社会心理学》能够培养学生宏观的、结构性的思维视角,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奠定学科和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个体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该课程为以理论讲授为主,配合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学习,锻炼宏观思维能力。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教学。

(4) 社会调查方法

本课程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目标旨在要求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概念,学会从感性认识入手来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并用客观描述的手段来展现社会现象的一般状况、过程和特点,解释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学会预测以及控制社会现象。使学生真正掌握从选择研究调查课题到着手收集、整理、分析调查资料直至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和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选择社区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社区调研项目指标操作化、制作项目量表、设计项目问卷、收集调查资料、调查质量监控、处理调查资料、统计和分析调查资料、撰写查报告。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服务学习、任务驱动、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等教学方法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或装有相关调查软件的实训室开展教学。

2.专业核心课程

(1)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

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课程目标为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社区工作的价值理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工作技巧的基础上,能够尝试进行社区服务工作的一般性实务操作,并能够结合中国社区建设的实际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服务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建设的基础知识、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在方法层面讲授社区工作方法的概念、特点、工作模式、工作流程和方法技巧,使学生掌握开发和建设社区资源、建设和管理社区文化、建设和治理社区环境、社区服务和社区社会保障建设、社区工作方法等核心内容。课程教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服务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教室或社区管理综合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

(2) 个案工作实务

本课程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课程目标旨在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个案工作发展情况,明确个案工作专业价值取向和专业素养,熟悉个案工作的多种介入模式和通用过程,掌握个案工作专业技巧和工作方法,具备从接案到结案的个案管理服务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课程主要内容以个案社会工作的一般原理和主要工作模式为核心,包括个案工作的概念、历史发展、价值观、知识基础、工作程序、工作原则、工作技巧和模式以及个案工作者的素质。该课程侧重个案工作方法的讲授,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服务学习、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在装有专业软件的实训室开展教学。

(3) 社会服务项目运作与实施

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社会服务项目运作与实施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是推动学生未来在社区、社工所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项目管理岗位上能够胜任专业服务工作的核心专业能力之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服务项目的概念、类型与理论;社会工作行政;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项目管理的流程、方法和技巧。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小组合作、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服务学习、模拟演练等方法在安装有社会工作实训软件的实训室或可方便挪动桌椅的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开展教学。

(4) 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

本课程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一般的法律概念和知识;熟悉社区管理、人民调解、老年人权益保护、妇女权益保护、儿童权益保护、婚姻家庭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掌握在对社区层面面对不同人群的纠纷调处、化解矛盾方法与技巧,适应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工作岗位需求,适应新时期基层社区治理工作的要求。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管理领域、人民调解、重点相关人群的法律法规,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课程采取知识讲授、学生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练教学方法,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开展教学。

(5) 小组工作能力训练

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社区工作实务中和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小组工作的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过程、服务方法和技巧,从而具备面向不同类型和不同问题的人群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小组的概念、类型、模式;小组活动方案的策划与撰写;开展小组工作的流程和步骤;带领和组织小组活动的方法和技巧。课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取项目驱动、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服务学习、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在能够灵活挪动桌椅并具有一定开放空间的实训室或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开展教学。

(6) 社会工作实务

本课程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对社会工作“助人自助”

宗旨和理念形成专业认同,在掌握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的基础上具备及时觉察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对之进行科学的预估与计划,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通用过程模式、社会工作主要服务人群的特点、需求以及主要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和技巧。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服务学习、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在装有社会工作专业软件的实训室或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开展教学。

(7) 公益组织运营与管理

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管理学基础性知识,

公益组织长效发展的管理技巧,具备协助组织长效运营和良性发展的能力,是学生未来在社区营造、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等领域开展组织管理工作的岗位能力之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学基础性知识与理论;管理职能与领导技巧;人力资源与绩效管理;公益组织使命与角色;公益组织战略运营;公益组织评估管理等等。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服务学习等教学方法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开展教学。

3.专业拓展课程

(1) 沟通能力训练

本课程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提升沟通能

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沟通方法和技能,能够在一般的社会交际和职场情境下完成交际沟通任务,并取得一定的沟通效果,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对沟通能力的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沟通理论、倾听与反馈、会谈技巧、说服与拒绝、身体语言与沟通礼仪、公开表达。该课程具有技能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大量的沟通练习和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课程主要采取项目驱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示范演练等方法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

(2) 社会统计软件应用

本课程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目标为使学生掌握 SPSS 社会统计软件的基本应用,并能够运用该软件完成针对社区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具备用数据说明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主要内容包括:SPSS社会统计软件的应用知识和技术;调查信息的数据转化与处理;数据分析与问题解析。本课程为C类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全程上机操作,可以使学生动手实践课堂的知识和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需要在安装有 SPSS 社会统计软件的实训室完成教学。

(3) 社区公文写作

本课程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拓展课,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文字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具备规范意识和正确的宣传传播意识。具体内容包括根据公文的结构特点和写作要求,写出要素齐全、格式正确、语言规范的各类公文;根据具体的写作任务,选用正确的文种行文;根据社区日常应用文书的特点,写出结构完整、简洁得体的各类常用文书;根据宣传要求,写出主题突出的新闻消息、海报等传播文书;根据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要求,进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文本的写作。课程教学采取讲练结合、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动笔,注重能力培养,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教学。

(4) 会议管理实务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常规会议管理知识,组织和管理行政办公会、动员会、现场会、座谈会、茶话会、社区居民会议等常规会议;运用专题会议管理知识,组织和管理研讨会、论坛、招商会、商务洽谈会、新闻发布会、联谊会和庆祝会等专题会议;运用会议文书写作知识,写出符合会议要求的会务文书;运用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组织和管理网络在线视频会议;根据会议管理的基本流程和各环节的基本要求,完成会议策划、预算与实施;运用会议目标管理知识,完成会议评估与总结。

(5) 社区养老照护技能

本课程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拓展课,课程目标为提升学生在社区养老领域的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本课程作为社区养老照护领域的入门课程,主要内容涵盖社区居家养老的通识性知识和居家养老照护的基本技能,具体包括养老服务职业道德、老年人照护基础知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护、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观察、老年人患病常用治疗的照护等。通过学习学生将熟悉社区养老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老年照护的一般技能,为在社区开展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本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操能力,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入校讲授,采取

示范演练、项目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课程需在具备养老实训条件的实训室完成教学和实训。

(6) 公共关系实务

本课程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处理公共关系的流程

方法,能够在社区层面进行公关策划、舆论引导、危机公关。课程内容包括运用公共关系传播知识,进行公关新闻策划传播、网络传播与舆论引导以及公关协调沟通工作;根据调查目的,综合运用传统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调查手段,进行公共关系调查的设计、实施,撰写公共关系调查报告;运用公共关系策划知识,按照公关策划的基本操作程序进行公关策划;根据专题活动要求,组织、实施与社区工作相关的公共关系专题活动;运用组织形象塑造与管理知识,确立组织形象定位,进行适当的组织形象推广;运用公关危机知识,进行初级阶段的公关危机预防和处理工作。该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情景教学、小组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形式,提倡沉浸式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较为真实的公关项目。

七、教学进程总安排

课程类别

课程序

课 程 名 称

课程类

学 时 (学 分)

考核方式

学年学期安排课时数

理论

教学

实践

教学

学分

考试

考查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1

2

3

4

5

6

20

20

20

20

20

20

公共基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A

48

40

8

3

3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

72

62

10

4

4

3.

形势与政策

A

18

18

0

1

1

4.

军事理论课

A

36

36

0

2

2

5.

军事技能训练

C

112

36

76

2

2

6.

专业认知和职业素养(师资来自各系)

A

16

16

0

1

1

7.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师资来自基础部)

A

18

18

0

1

1

8.

创新创业实务

B

18

12

6

1

1

9.

心理素质训练

B

18

10

8

1

1

10.

基础英语(一)

A

64

64

0

8

4

11.

基础英语(二)

A

72

72

4

12.

计算机应用基础(非计算机类专业)

B

36

18

18

2

2

13.

大学语文

A

36

36

0

2

2

14.

体育(一)

B

32

16

16

2

2

15.

体育(二)

B

36

18

18

2

2

16.

公益劳动

C

32

0

32

1

664

472

192

33

4

12

17

14

1

0

0

0

专业基

17.

社会学

B

32

22

10

2

2

18.

社会工作概论

B

54

36

18

3

3

19.

社会调查方法

B

36

18

18

2

2

20.

社会心理学

B

36

24

12

2

2

158

100

58

9

3

1

2

3

4

0

0

0

课程类别

课程序

课 程 名 称

课程类

学 时 (学 分)

考核方式

学年学期安排课时数

理论

教学

实践

教学

学分

考试

考查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1

2

3

4

5

6

20

20

20

20

20

20

专业核心

21.

个案工作实务

B

36

18

18

2

2

22.

社会工作实务

B

54

27

27

3

3

23.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

B

54

27

27

3

3

24.

社会服务项目运作与实施

B

36

18

18

2

2

25.

社区法律服务与调解

B

54

27

27

3

3

26.

公益组织运营与管理

B

54

27

27

3

3

27.

小组工作能力训练

B

54

27

27

3

3

专业拓展

28.

沟通能力训练

B

36

12

24

2

2

29.

社会统计软件应用

C

36

0

36

2

2

30.

社区公文写作

B

36

12

24

2

2

31.

会议管理实务

B

36

12

24

2

2

32.

社区养老照护技能

B

36

12

24

2

2

33.

公共关系实务

B

36

18

18

2

2

558

237

321

31

10

3

0

2

12

17

0

0

选修

1.

选修

A

36

36

0

2

2

2.

选修二

A

36

36

0

2

2

3.

选修三

A

36

36

0

2

2

4.

选修四

A

36

36

0

2

2

5.

选修五

A

36

36

0

2

2

6.

选修六

A

36

36

0

2

2

7.

选修七

A

36

36

0

2

2

252

252

0

14

1

6

2

4

4

4

0

0

课程类别

课程序

课 程 名 称

课程类

学 时 (学 分)

考核方式

学年学期安排课时数

理论

教学

实践

教学

学分

考试

考查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1

2

3

4

5

6

20

20

20

20

20

20

实践教学环

认知实习

30

30

30

认知实习

30

30

30

跟岗实习

30

30

30

跟岗实习

30

30

30

岗前综合实训

300

300

30

顶岗实习

240

240

30

顶岗实习(含毕业环节)

540

540

30

1200

1200

66

7

2832

1061

1772

153

18

29

21

23

21

21

说明:1.此表为课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分配表。

2.本专业总计28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为1061学时,占总教学时数的 37.5 %;实践教学时数为1772学时,占总教学时数的62.5 %。

3.课程类型(单一选项):纯理论课(A类)/(理论+实践)课(B类)/纯实践课(C类)。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1(不含公共课),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在 80%以上,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专任教师队伍在职称、年龄等方面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专任教师

具有高校教师资格;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社会学、社会工作、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学期安排一定数量的老师参与行业顶岗实践锻炼。

3.专业带头人

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具备较高的专业使命感,能够较好地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有较强的社区工作实践经验,在国内社区工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较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带领专业建设团队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4.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队伍由政府主管领导、行业专家、基层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及物业管理工作者构成,在层次结构上体现不同管理层面特点。兼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中级(社会工作师)及以上行业相关专业技术资格;企业兼职教师要求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两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验;或担任单位中层管理及以上职务,能承担课程与实训教学、实习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习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光线照明亮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地)基本要求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训室具有专业实训教学必备的硬件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移动白板、可活动的桌椅、老年服务和护理的基础设备;同时安装数据分析软件、个案工作技巧、小组工作技巧、社区工作技巧实训软件,以及能满足社区管理与服务实训情境教学需求的虚拟社区实训软件,能够实现社区事务受理、真实社区场景模拟、在线实训等功能。

3.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选择能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的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开展(校企)合作,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的实施。合作方能提供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和挂职锻炼岗位,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等。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习规章制度齐全。有能力承担部分实训项目,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提供较好的场所及相应条件。目前已经签订协议的校外实践基地有:北京市朝阳区四海归巢社会工作

事务、堂集养老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市大兴区众合社会工作事务所、家泰养老服务公司。

4.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

学院教室具备满足信息化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拥有安装智能装备、能够辅助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的智慧教室;建立和充分利用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雨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网络课程和专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专业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搭建自主、便捷的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

(三) 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资源等。

1.教材选用有关基本要求

教材选用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等有关要求,优先选用高职教育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教育部或行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以及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教材。学校应建立有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加的教材评议选用机制,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鼓励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应能满足学生全面培养、教科研工作、专业建设等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

。图书与期刊杂志总数(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图书资料)应达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教师备课所需的各种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及手册、参考书等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3.数字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和配置与专业相关的一定数量的多媒体素材(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教学课件、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电子教材、教辅材料等数字资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资源库》资源库课程及课程资源。

鼓励学校自建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工作任务解构,建设碎片化资源和系统化集成,构建信息容量大、质量高、思路清晰、覆盖面广的信息化数字资源。

(四) 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重视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教学方法上多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重构师生关系结构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如下方法开展教学:理论讲授、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项目驱动、服务学习、讨论式学习、现场实地教学等。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微课),建立课程网站、微信群、 QQ群等;也可按教学内容,编写制作一些教学案例、试题库、技能题库等,供学生学习和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五) 学习评价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内容多元。

1.学习成绩评价。按照《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考核类别分为考试、考查两种,均以百分制记分。考试形式分为口试、笔试或开卷与闭卷等。考查形式分笔试、演讲、调研、报告等。成绩考核与升、留、降级紧密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分析学生整体学习水平及成绩分布曲线,对超过警告线的学生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以利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学习效果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过程考核,实现评价内容多元。教师可采用平时的过程性评价(如项目作业、期中考试、考勤和学习表现等)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并注重及时反馈和调整,提高学生学习的时效性。

3.学生实习环节评价。注重校企双方的综合考评,实现评价主体多元,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企业(校外指导教师)对其实际工作态度、表现、能力的综合评价为主,结合校内指导教师评价,给出科学合理成绩,提升实习效果。

(六)质量管理

1.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学院相关文件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对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与专业相关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审议、修订、更新。

2.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全面了解和督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及教学保障情况,并及时向学院、系部及有关职能部门和任课教师反馈信息、提出建议,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加强和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开展学期教学检查工作,规范教学秩序,严格教学纪律,保障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与标准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行业评议和社会评教机制、毕业生跟踪机制,充分利用监控、反馈、评价等得到的信息,认真分析,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建设,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专业整改,通过面向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专业调研,科学分析形成诊断

报告,不断发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矛盾和问题,着力整改,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6.加强教研室教研教改活动,及时贯彻落实学院教育教学有关要求,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九、毕业要求

学生在学院规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并在学生离校前发给毕业证书。学生在学院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准予结业,由学院发给结业证书。

学生在学院规定年限内,完成各实践性教学环节(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提交相关材料和证明,考核成绩合格。

学生在学院规定年限内,累计完成不少于96小时(12天)的志愿服务。

分享到: